很久沒有正經八百的寫一些想法了,最近剛好看到BB在討論好酒的價格,其中也引述了五年前我在一個品酒討論區的留言,因此又引起了我針對此一話題的一些想法;事實上,歷經了更多的品嚐經驗,五年前我對葡萄酒的一些看法,與五年之後的今日,已有許多不同,對於”好酒的價格”這個議題的想法,也與五年前有一些差異;首先,要討論一下什麼是好酒,再來談一談什麼是合理的價格。

什麼是好酒?

大家都知道葡萄酒的好與不好沒有定論,不論是因為你喜歡它的香氣、口味,或只是因為你喜歡它的品牌,甚至是因為你喜歡它瓶身的形狀,只要你喜歡一支酒,它就是你心中的好酒!所有的葡萄酒購買指南,諸如Parker或是Wine Spectator,通常也都會一再告訴你:專家們的分數與推薦僅供參考,你買酒的依據,應該是你自己的口味,而不是專家們的口味!

這些話聽來確實不錯,也不會有人反駁,不過其實它只存在於理論的正確性中,而不適用於現實的生活。事實上,絕大部份的人買酒的依據,都不全然是自己主觀的口味喜好,而其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買價與”行情”的差距。

舉一個例子來說,假設我拿一瓶矇起來的葡萄酒給你喝,你喝了之後覺得極合你的口味,聞起來喝起來也很有質感,很像你記憶中喝過的一些二、三千元好酒的感覺,若先不告訴你它是什麼酒,要你以每瓶一千元的價錢買一箱,你買不買?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會面有難色,不願意在不知道它是什麼酒的情況下掏出銀子----即使這瓶酒極合你的胃口。明明就是你喜歡的酒,也覺得它的質感與二三千元的酒類似,一瓶一千元應該是非常物超所值,為什麼你不願意馬上就買,而非要看看它是什麼酒之後才決定?

再舉一個例子,假設你沒有喝過1994 Chateau Lafite,但知道這是鼎鼎大名的波爾多五大酒莊之一,如果有酒商一瓶一千塊賣你一箱,我敢說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馬上會掏錢出來買。

明明就沒有喝過,根本不確定它是不是合自己的胃口,為什麼願意馬上就買?而前一個例子中,明明喝了就很合胃口,為什麼不願意馬上就買?答案就在於買酒的一個極重要的因素,乃是這瓶酒的買價與”行情”的差距。你願意花一千元買1994 Chateau Lafite,不是因為它的口味適合你,而是因為一千元相較於1994 Chateau Lafite的”行情”顯得非常便宜;你不願意花一千元買那瓶不知名的酒,不是因為它的口味不適合你,而是因為你不確定它的”行情”值不值一千元!

那麼一瓶酒的行情是什麼呢?這個問題比較容易有一致性的答案,所謂行情就是經過市場考驗後、大部份的人能夠接受且認可的價格。一般而言,太過於希罕的酒很難有固定的行情,但對於大多數的葡萄酒,市場的供需自然可以決定它的行情。

通常我們在一個廣大而普遍的消費市場(例如在美國販售的美國葡萄酒),一瓶酒的行情自然會浮現,也就是它一般的零售價格。舉例而言,一瓶Mondavi 2000 Napa Cabernet,在美國的零售價約美金22元,有些店賣US$19,有些店賣US$20,但不會相差太遠;由於這款酒Mondavi酒廠已經生產了幾十年了,目前每年也都達到約10萬箱的產量,十年前當年年份的Mondavi 1990 Napa Cabernet零售價約為美金16元左右,相較之下現在的價格也沒漲多少,因此一瓶Mondavi 2000 Napa Cabernet的合理行情,就是約為美金22元。由於美國是個消費量極大的市場,葡萄酒的選擇也極多,如果以Mondavi 2000 Napa Cabernet的品質而言,有其他美金22元左右的酒比它更受青睞,或是類似品質的酒價格遠低於美金22元,這款Mondavi 2000 Napa Cabernet自然會滯銷,而等到明年2001的酒上市時若2000的酒還剩很多,如此過個幾年,這款酒的一般零售價自然會下降,直到達成供需平衡為止;由此可知,通常一款酒的行情多少也反映出了大多數人認定的品質,因此一般美國酒在美國市場的零售價格,也就是它應該有的行情。同理可推,一瓶澳洲酒的行情,通常也就是它在澳洲當地的零售價。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在寫”每月推薦酒”的時候,通常都會將台灣的售價與美國或當地的零售價作一比較,來作為它是否物超所值的依據,因為該酒在美國或當地的零售價,就代表了它的”行情”,已經經過了眾多其他各款葡萄酒的競爭,受到廣大美國消費者的認定,否則要怎麼認定一瓶酒的酒價是否合理呢?

我個人接觸葡萄酒已經超過十年,自認還算是頗為用功與投入,多年來品嚐過的各種葡萄酒應該已超過一千款,讀過的葡萄酒雜誌書籍也難以數計,我不但願意掏腰包去品嚐昂貴的好酒(我們上班族的血汗錢可是元元皆辛苦),日常也買三五百元、甚至一百餘元的廉價酒來喝,大部份的時候也會作筆記,紀錄自己的品嚐心得;這麼多年下來,其實我對我自己喜歡什麼已經有個方向,在我心中的那把尺也越來越明確,而每當我喝到一瓶酒的時候,我自己也會有”它應該值多少錢”的主觀認定,即使是如此,我還是不認為我可以告訴大家某一支酒物超所值,卻沒有任何其他依據;假設有一支酒一瓶賣NT$800,我喝過了之後,以我自己心中那把尺的標準覺得它極其物超所值,我當然會再去買一些來喝,完全不需要Parker、WS的分數,也不太需要參考它的國外零售價行情,那是我花自己的錢,是我自己的選擇;不過若要推薦給各位,我可能會再三思一下;因為以我個人的標準來看它是瓶好酒,未必就符合別人的胃口,以我個人的經驗去認定這瓶酒值NT$800,未必對其他人有意義,而每瓶酒原本就有它在市場上的”行情”,以此作為依據,絕對是比較客觀的。

我有一個朋友以前在酒商處服務,他曾經遇到一個客人,買了一瓶一千多元的Ceretto酒廠的Barolo,回家喝過了之後,回來把他們的那一款酒十幾箱全部買光,並且告訴他說:“我就是中意這種口味”! 他的這位客人其實完全不看Parker、Wine Spectator的評分,也不管這瓶酒在國外賣多少錢一瓶,甚至不太知道這款酒是義大利酒,他就只是依自己的經濟能力與個人口味買酒,其實就書上的建議而言這是正確的,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標準與自信,這個標準與自信我花了許多年才逐漸建立起來,姑且不論他整整喝了十幾箱同一種酒是否會喝膩,但是我可以肯定他絕對不需要看Thomas的”每月推薦酒”。

我也曾經是個葡萄酒入門者,也曾經在各個大賣場與葡萄酒專賣店四處留連,面對著琳瑯滿目的各式葡萄酒猶豫不決,該買這瓶還是該買那瓶?到底是划算還是不划算?我之所以寫”每月推薦酒”,就是希望能夠給予像當初的我一樣的入門者,一個比較客觀的參考與建議;因為大部份的葡萄酒都是無法先試喝再買的,對於初入門者而言,固然應該多方嘗試,但面對著幾百種不同的葡萄酒,是不太可能每種都買一瓶回家喝的,莫非每種酒都要丟銅板決定買不買嗎?我希望我寫的”每月推薦酒”能夠給予葡萄酒初入門者一些參考,也希望藉此能與同好交流,只是最近一年來比較繁忙,寫得較少,而且年事漸高,也比較懶散,不過相較於黃教授,我還是比較熱衷公益的。寫到這裡,才想到我一個半月前才把好市多當時所有的葡萄酒做了一番紀錄與簡評,做到一半就不了了之了,看來還是趕快回去把它完成,以免失去了時效,屆時想要推薦的酒已全都不在貨架上,也就沒有張貼的意義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